深圳市爱斯玛特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联系人: 万先生
电话: +86-755-23666888
手机: 13825242824
E-mail: aismartchina@hotmail.com
地址: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西乡大道与宝源路交汇处中央大道B座
Skype: aismartchina@hotmail.com
WeChat: 13825242824
whatsapp: 13825242824
QQ: 510810191
Skype: aismartchina@hotmail.com QQ: 510810191 aismartchina@hotmail.com

行业新闻 >> 一文看懂智能可穿戴设备

 一、产品定义

“智能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手表、手环、眼镜、服饰等。

广义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变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与应用热点也在不断变化。

一、产品类别

1.按产品形态分:

头戴:眼镜和头盔

手戴:手表和手环

衣服类:外衣、内衣和鞋类

2.按产品功能分:

人体健康、运动追踪类:Nike+系列产品和应用(Fuelband)、Jawbone Up、叮咚手环、GlassUp、Fitbit Flex。以上这些可穿戴设备,主要通过传感装置对用户的运动情况和健康状况做出记录和评估,大部分需要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链接显示数据。

综合智能终端类:Google Glass等。这些设备虽然也需要与手机相连,可是功能更加强大,独立性更强。未来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主导产品。

智能手机辅助类:Pebble等。这些可穿戴设备作为其它移动设备的功能补充,一方面必须与智能手机等设备配合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智能手机的操作。

可穿戴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把计算机“穿”在身上进行应用发挥其功能的技术。可穿戴技术主要在直接穿在身上和整合使用者的衣服与配件方面进行创造和研究。此项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他们设想运用这项技术将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配置到人的衣服中,用手势和眼球动作进行操作。

1.语音识别

现在我们可以在一些移动操作系统、软件和部分网站上看到语音识别功能的出现。语音识别在输入上取代键盘和手写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它“能够解放人类的双手”,并且提高效率。

2.眼球追踪

这项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心理学。眼球追踪技术在移动领域的出现将有可能催生出比触屏操作更“直观”,比语音操作更“快捷”的操作方法。只用转动眼球就能滑动屏幕、选中、输入。这可能是出了人脑电波直接控制之外最快的操作手段了。

3.骨传导技术

骨传导技术一直以来是一项军用技术,通过震动人类面部的骨骼来传递声音。是一种高效的降噪技术。通过骨传导麦克风说话,传递出的语音信息几乎丝毫不含周围的杂音,而通过骨传导耳机听到的声音也非常清晰。

4.低功耗互联技术

现在已经成功商用并且表现出众的蓝牙4.0或许可以很好的解决能耗问题。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距离更远(约100m),完全可以解决上一代蓝牙所遗留的问题。并且,在这样的速率下,很有可能催生出新的发明甚至革命。

5.裸眼3D技术

裸眼3D则摒弃了笨拙的3D眼镜,使得人们可以直接看到立体的画面。通过视差障壁技术、柱状透镜技术和MLD技术,用户可以在液晶屏幕上感受清晰的3D显示效果。

6.高速互联网和云计算

当宽带或移动互联网速度接近甚至超过硬盘读写速度的时候,通过终端访问云数据就像读取自己硬盘里的东西一样容易。较大运算量的任务将在云端处理,再将处理结果发送到终端呈现在用户眼前。这能大大降低可穿戴移动设备的成本并减小它的体积。

7.人体芯片

当人与计算机的距离近到极致,那么不是人进入了计算机里,就是计算机进入了人体。人体芯片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医疗领域,但目前因为体积和安全的原因,它的作用被限制在被动扫描。

四、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n智能可穿戴设备现状

得益于4g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传感器等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可穿戴设备已经由概念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011年出货量仅为0.14亿,2013年是可穿戴设备的起步年,从上游元器件供应到下游终端产品推出,受到市场极大的关注和热议。而在2014年ces上,各大厂商都将穿戴式产品视为全年布局的重中之重,从宣传攻势到产品发布,公司种类与规模跨度的分散与丰富促成了穿戴式产品的多样性,无论在产品的终端形态和穿戴方式,还是在产品的应用效能和实际用途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预示着可穿戴设备行业爆发在即。可穿戴设备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2013年,全球医疗保健类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0.13亿,其中智能服装出货量3万件,智能眼镜类出货量1万部。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有望在2016年达到1.71亿的出货量。2013年移动传感可穿戴设备市场涌现出超过400种的独特产品,比上年增长了2倍;并且伴随着新的产品类别的出现,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些新产品以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消费化的可穿戴传感器以及日益增长的工业和企业解决方案为主。

n当前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

从市场规模上看,2013 年全球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总出货量仅有370 万只,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额也仅有14 亿美元,当前市场规模比较小。但同时,2013 年下半年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出货量相比2013 年上半年环比增加700%和275%。2014 年Q1 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达70 万只,同比增长250%;2014 年Q1 智能手环出货量235 万只,已经超过2013 年全年的出货量总和,显示当前整体行业增长非常强劲。参考StrategyAnalytics、Canalys 等机构统计数据,我们预计2015-2018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0-70%,至2018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超过1.5 亿支,市场规模达190 亿美金。

n当前的局限

尽管可穿戴设备领域被炒得火热,可仔细研究,会发现该领域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应的产业链、商业模式等都没有成型。目前,可穿戴设备产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瓶颈问题:

1.多为智能手机“配件”,独立性不强

仔细梳理大部分可穿戴设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是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工具。要么是对智能手机功能的拓展,要么仅仅是是对其功能的平移。比如,智能手表Pebble,仅仅是对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的平移。通过蓝牙连接后,Pebble可以为用户提供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提醒、设置闹钟等功能。仅仅作为其他智能终端的辅助外设,将会失去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不难想象,一旦用户失去了使用新鲜感,这种“配件”将会很快失去市场。

2.功能还不完善,专属应用较少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普遍还都不具备完善的功能,此外,缺少专属的可穿戴应用将是该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在危险。弗雷斯特研究公司在2013年第1季度,曾针对可穿戴设备的话题,对线上的4673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它的市场还将变得更大。其中44%的人表示,他们希望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他们锁车门或房门,这样他们就不用出门带着一大串钥匙了。30%的人希望这些设备可以根据他们的脾气秉性推荐相应的媒体。另有29%的人表示,他们希望这些设备可以用于监控孩子们的行踪。就今天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上述人们的希望都有可能实现。

不同手机中的app最能显示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开发多种多样的app是提高渗透率的良方。来自于设备自身传感器的数据没有多大价值,无论设计的如何“精明”,一段时间下来,都会让我们对它提供的有限应用感到疲劳。单一的资源输入,永远都不能换来设备的智能和实用。设备制造商们需要来自第三方开发者的创意,“众人拾柴火焰高”,来自第三方的app往往更能完善设备的功能。(详见猎云网报道:《可穿戴式设备的未来,在第三方开发者手中》)

3.费用昂贵,渗透率较低

目前看来,已经发布的可穿戴设备中,GoogleGlass绝对是其中超一流的产品(还未正式上市)。不过1500美元的价格仍是让工薪阶层望而却步。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感器价格的下降,健康追踪类可穿戴设备将会最先降价。目前的运动记录手环最便宜的已经低至400RMB。

n未来的趋势:

毫无疑问,可穿戴设备成为未来的移动设备主流只是时间的问题了。目前看来,该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移动互联网主要入口,彻底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继浏览器、智能终端、移动应用商店之后,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接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之一。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长尾化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碎片化需求,将在应用更加广泛、使用更为灵活的可穿戴设备中得到充分体现。人们将随时随地的连入互联网,并且体验到科技智能带来的全新生活、工作、娱乐体验。

2.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参与者与日俱增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产业链的各方都积极参与到智能终端的争夺大战中。可以想象,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新的移动利基市场,吸引创业者加入。在苹果、谷歌、微软三大生态体系鼎立的包围圈中,利用新的设备载体进行突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风投界也将加大对可穿戴设备公司的投资力度。

3.整合与细分趋势并存

随着可穿带设备市场的蓬勃发展,产品类型将呈现整合与细分并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诸如Google Glass的综合类可穿戴设备,会进一步利用其互联网服务和移动操作系统的优势,不断整合进新的应用和服务,力求为用户打造一体化的移动可穿戴设备体验。另一方面,其它一些创业公司将会努力拖延这种被整合的时间,不断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功能体验。来自调查公司IHS Electronics and Media上个星期的一份报告,目前已经相当火热的运动及健身应用程序市场有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迎来高达63%的增长。IHS预测全球范围内的此类应用装机量(或下载量)会从2012年的1亿5600万上升至2017年的2亿4800万,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也会受到积极影响。无论最后的结果是被大公司收购整合,还是作为挑战巨头的有力武器,细分化的可穿戴设备公司都将获得巨大的收益。

不仅如此,未来上述可穿戴设备的局限性问题还会得到进一部分解决。设备的功能将越来越完善,专属应用会越来越丰富,可穿戴设备的价格也将变得越来越低廉。

一、主流产品

手环类产品:生活健康类是目前最为热门的产品,其中的代表性产品包括Jawbone Up 2、耐克FuelBand、Fitbit、Lark、Mitfit Shine等等。这些产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记录人体运动、睡眠、饮食等各种健康相关数据,通过配套的应用软件,帮助消费者调整作息规律,督促加强锻炼,实现健康生活。虽然这些产品外型差别巨大,但都带有GPS、陀螺仪、加速计等传感器,测出佩戴者的运动量、消耗热量等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智能手机以及云端。

智能眼镜:谷歌眼镜无疑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信息类可穿戴设备。除了通话、短信、邮件、新闻等资讯外,谷歌眼镜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入口,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输入从网络上进行查询,并在屏幕上实时显示包括导航、生活等各种信息。虽然目前开发者版本还存在舒适性、电池时间等一些问题,但明年推出的消费者版本应当会进行改善。

Google glass 谷歌眼镜内置了一台微型摄像头,还配备了头戴式显示系统,可以将数据投射到用户右眼上方的小屏幕上,而电池也被植入眼镜架里。 总而言之,谷歌眼镜就像是可佩带式智能手机,让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拍摄照片,发送信息,以及实施其他功能。例如,如果用户对着谷歌眼镜的麦克风说“好了,眼镜”,一个菜单即在用户右眼上方的屏幕上出现,显示多个图标,让你拍照片、录像、使用谷歌地图或打电话。

智能眼镜

智能手表:与谷歌眼镜相比,智能手表与手环则比较低调,虽然手表上加摄像头也不是难事。此类产品通过显示屏,可以呈现智能手机上的部分信息。正如米克尔所指出的,普通用户每天需要接触智能手机上百次,大部分都是为了查看时间、短信、电话以及社交等相关信息。而呈现此类信息,一定程度上解放智能手机,正是智能手表与手环的价值所在。主要产品有:三星Galaxy Gear,iWatch,三星 Gear Fit 智能手表,HTC Watch,智器Z Watch,果壳 Geak Watch,Pebble Steel

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药丸Smart PillsGoogle 的 ATAP(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Group)联合Proteus推出的,可以在你的肠胃中检测各项身体数据的智能药片。

一、市场参与者

1.Android Wear,HealthKit 等开发平台助推市场发展

当前可穿戴应用的生态系统非常碎片化,不同的设备搭载着互不兼容的开发平台,导致各类应用与信息不能共享,市场整体开发效率低下。而多样化的应用与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价值所在,不同标准的开发平台制约了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2014 年,谷歌推出AndroidWear 可穿戴开发平台,苹果推出HealthKit健康应用开发平台、HomeKit智能家居开发平台。凭借两者拥有的成熟技术和庞大的用户群体,预计以上平台将迅速主导可穿戴应用的开发市场。统一的开发平台有助于整个行业建立统一的应用标准和协议,这将极大地提升整体APP市场的开发效率。

1.苹果:iWatch 的推出将点燃整个行业的热情

Apple 到现在为止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我们认为iWatch有希望打开整个市场的热情。从以往的发展历史看,从iPhone到iPad,苹果一直在引领着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发展。从触控,到视网膜屏,再到指纹识别,苹果应用自己强悍的能力不断的推进整个行业向前发展。我们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苹果有希望高举大旗,点燃市场热情。

1.百度进军可穿戴领域

§ 2013年6月,百度联合咕咚网推出可穿戴运动设备“咕咚手环”;

§ 2013年8月,百度联合映趣科技发布“inWatch 智能手表”;

§ 2013年10月10日,百度推出首个自有硬件产品“小度WiFi”,并且在京东首发;

§ 2013年10月,百度推出可穿戴设备官方网站;

§ 2013年11月,百度云创新实验室发布首个《可穿戴设备需求深度研究报告》;

§ 2013年11月,百度云与木木健康合作推出“木木智能血压计”,百度正式进军健康可穿戴领域;

§ 2013年12月,百度云联合Picooc推出国内首款可分析人体体脂、肌肉等含量的智能称“Latin”;

§ 2013年12月5日,百度第二款硬件小度路由发布;

§ 2013年12月5日,百度联合中视历程发布机遇百度云技术的高清云摄像头“小度i耳目”,主打家庭安全监控服务;

§ 2013年12月18日,百度云Dulife 智能可穿戴设备官网正式上线,专注人体健康服务的可穿戴设备品牌;

§ 2013年12月26日,百度联合TCL 正式发布百度云Dulife 旗下首款智能可穿戴设备“Boom Band 手环”,该手环由TCL 制造,结合了百度的技术云服务与软件设计的优势。

§ 2014年1月,百度与乐心意料联合推出两款可穿戴产品:“Dulife-乐心 I3 GPRS 远程电子血压计”和“Dulife-乐心 A2 智能体重秤”;

§ 2014年3月17日,百度与TCL 共同推出的“Boom Band 手环” 正式发售,京东、天猫可接受预定购买;

§ 2014年3月19日,百度与OPPO 发布“O-Band 手环”,手环系统与软件由百度Dulife 提供,可以为用户提供运动精确统计、智能分析、运动建议等服务。

§ 2014年3月,百度 Dulife 专用 App 在iOS 平台上线;

§ 2014年4月,百度硬件平台官网上线。

§ 2014年4月21日,百度2014智能硬件峰会召开,推出Baidu Inside 硬件平台合作计划。

一、产业链梳理

智能穿戴设备产业链包括传感器技术提供商、硬件供应商、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公司等环节,对于智能穿戴设备来说,主要利润空间来自硬件、软件和数据挖掘所产生的利润空间。

1.可穿戴设备上游产业链

n主芯片

可穿戴主控芯片分为应用处理器(AP)和MCU两种,手环基本采用MCU,手表根据功能复杂度选用MCU或AP。

主要难点是目前市面上仍未出现专门为可穿戴定制的主控芯片,某些厂商宣称的专用芯片也是基于原有平台做优化设计而来。

MCU采用度比较高的为ST和Silicon Labs两家产品。如Fitbit Flex,三星Galaxy Gear2, Pebble; Misfit Shine等品牌产品都是基于这两家方案。

国内也有不少采用手机芯片如MTK60甚至72平台做智能手表,可接打电话,主要面向出口市场。

土曼、果壳、智器和inWatch X等产品则采用君正JZ4775平台,君正下一步会推出M200和M150两款产品,采用大小核设计理念。

新推出搭载Android Wear的Gear Live ,LG G watch,MOTO360则采用高通骁龙平台。

一家美国的初创公司Ineda Systems正致力于可穿戴芯片开发,基于MIPS架构,已拿到高通和三星投资,产品按照性能分为四个级别,分别覆盖从简单手环设计到运行复杂操作系统的可穿戴应用,目前产品还未量产。

n操作系统OS

已面市产品基本搭载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OS面临的难题与主芯片类似,没有专门的OS适合在可穿戴这样的小系统运行,可穿戴市场是一个多样化的市场,Android Wear也只能满足部分需求,不可能达到Android在手机市场的地位。

Google针对可穿戴新推的Android Wear对软硬件有一点要求,目前仅有Samsung Gear Live, LG G

watch,MOTO360支持。Google对Android

Wear设备的特征描述是:获取常用信息、语音交互、监控健康信息和多屏互动。针对Android wear,需要注意几点:

按照Google策略,前期可能倾向与大厂合作,众多中小厂商将无缘,更详细的授权政策有待公布;

与手机Android系统策略不同,Google或将不允许厂商进行Android Wear定制化,意味着所有产品界面出现同质化,不过厂商可以通过绑定其它服务形成差异化;

Google Now与语音交互是Android Wear的关键服务,可惜Google Now在中国大陆无法使用或使用较麻烦,这将直接影响中国用户的使用体验;目前Android Wear智能手表仅支持Android4.3及以上系统,数据显示目前仅有23.9%已激活的安卓智能手机运行Android4.3及以上系统,这与目前已面市大多数支持蓝牙BLE的产品面临同样的问题,终端支持太少。

n传感器

目前在可穿戴设备上能看到的传感器产品主要涵盖:运动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生理健康类传感器。

传感器的主要难点是目前仅运动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上采用较多,医疗健康类传感器由于尺寸、精度及价格等方面的原因还无法大规模应用在可穿戴设备上。

运动传感器玩家跟手机市场类似,ST, Bosch Sensortec, InvenSense仍是主要玩家,都能提供多轴运动传感器。国内也有供应商厂商,不过出货较少。

环境传感器供应商比较多,包括温湿度、气压计、紫外线传感器等,目前应用在可穿戴产品里不多,但不久将有更多产品面市。

生理传感器包括测量心率、血糖、血氧、血压等。其中心率应用产品较多,主要供应商包括ADI(光照式)和神念(电极式),而其它则需要辅助器件或临床验证,技术门槛较高,尤其是无创式监测技术主要集中在国外。

可穿戴传感器和手机中传感器的设计趋势一致:高集成度、小尺寸和低功耗。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对外感知器件,担负重要角色,要达到良好的体验效果和监测精确度,难度主要在于算法。算法的获取途径一般由公司自己开发或通过第三方公司授权获得,如SPI, Hillcrest Labs, Movea,Cywee等 。

其中Cywee有披露与MTK 可穿戴平台Aster进行合作。而Movea在近期已被知名MEMS传感器厂商InvenSense收购,可穿戴也是其目标市场。

n显示屏

用户在购买一款带屏的产品时,第一印象除了外观就是屏幕显示效果。可穿戴产品不仅要兼顾显示效果,还要关注功耗。显示屏技术有很多,可选产品不少,厂商主要是在功耗、显示效果以及价格中选择平衡。

目前应用在可穿戴产品的显示技术主要包括:传统LCD显示、Sharp memory LCD,OLED,电子墨水显示、MEMS显示技术和柔性显示等。

传统LCD显示:供应商较多,技术成熟,价格便宜。目前市面上也有采用半透半反式LCD显示屏的产品,兼具弱光和强光显示效果。

Sharp memory LCD:主要供应商Sharp,功耗较低,价格较高,与电子墨水屏相比,刷新率高,薄且外围元件很少。典型产品:Pebble手表。

电子墨水显示:主要供应商Eink,技术成熟,黑白显示,功耗极低,但刷新频率较低,翻屏偶尔闪烁,夜视效果不好,价格较高。典型产品:土曼T-Fire手表。

OLED:主要供应商:三星,LG,无需背光,功耗相比LCD低,色彩对比度很高,颜色鲜艳,价格很高。典型产品:三星Gear,Gear 2。

MEMS技术: 指高通Mirasol显示屏,不需背景光,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功耗很低,价格很高,目前在可穿戴市场只有高通独家采用。典型产品:高通Tod手表。

柔性显示:主要供应商三星,LG,韩国NeoView Kolon,技术不成熟,小批量应用,优势是可采用更加美观的弧形设计,价格很高。典型产品: Gear Fit 。

n无线连接芯片

无线连接芯片的供应商也较多,仅用在可穿戴设备上的蓝牙单芯片,Nordic和TI用量较大,而集成BT,Wi-Fi,GPS等的组合芯片,博通、高通、MTK都有方案,博通是该领域龙头。手环类产品,蓝牙单芯片应用较多,对于复杂应用,组合芯片较有优势,这取决于应用场景和功耗考量。

1.可穿戴设备中游和下游产业链

n中游

核心:语控和交互技术系统

可穿戴设备的便捷性可以理解为直接解放双手,那么中游节点上的语音控制和交互技术就是这个环节上最为重要的一节,而中文语音是重要技术。

在中游上,如何实现本土化,与中文语音技术商的如何合作将是几大巨头穿戴设备在中国市场开拓的重要步骤。国内涉足语音控制与交互技术的上市公司主要是科大讯飞以及体感交互技术的数码视讯。由于存在很高的技术门槛,国内中游产业在一级市场的表现也不活跃,有些典型的早期创业公司,基于眼控技术的七鑫易维、基于体感技术的锋时互动、唯创视界等,随着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的大热,主要还由于Facebook20亿美金收购Oculus,这块引来风险投资的高度关注,国内VR/AR也出现一批创业者。

其次是骨传导耳机,未来有可能成为可穿戴设备产品的标配,主要组成部分是通信芯片、传感器和微型电机,涉足的公司主要是共达电声、歌尔声学、海能达;

三是无线通信模组,对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的要求,未来的局域网向蓝牙、Wi-Fi或者NFC等无线技术相连而成的个人局域网络的升级,涉足的公司有环旭电子和达华智能;

四是移动医疗组件,包括计步器和掌上监护仪、GPS和运营服务,这也是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拓展,主要公司有九安医疗和宝莱特。

综合看,整个中游产业依然取决于技术的突破。

n下游

核心:独立运行系统

可穿戴下游为成品,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谷歌眼镜、三星索尼的智能手表,苹果iwatch等。健身和运动、医疗和健康两个细分领域的可穿戴商用前景被市场普遍看好。

下游终端设备厂商竞争很激烈,国外的Jawbone、FitBit、Pebble等当属明星。相比国外较为成熟的市场,国内可穿戴设备处在培育市场阶段,目前而言,下游主要厂商被国外几大巨头垄断,而国内明星创业者当属拿到B轮融资的咕咚手环,还有就是一些从专业领域切入消费市场的厂商,运动领域有滕海视阳(体记忆),健康医疗领域则较多,比如九安医疗、宝莱特。其中,涉足该类产品的上市公司只有中颖电子、宝莱特、九安医疗和奋达科技四家。

回到国内可穿戴设备一级市场,按照公开数据显示,在下游领域投资总共发生超过30起,轮次从种子到B轮都有,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手环,应用领域集中在运

动、健康、医疗,跟踪定位、宠物。综合来看,A轮的投资额度多超过千万,投资时间多发生在2013年,多数投资为天使/种子投资,最活跃的机构当属PreAngel,其次有深创投、英诺天使等,看样子是有意在布局。

除此之外,下游做服务的平台也不少,包括软件、数据、新媒体、分享导购等,在软件和数据领域目前较专注的公司是乐动力,也已经完成天使融资,不过由于可穿戴设备开发者平台的不统一性,其适配的难度很大,相信Android Wear的出现,可以慢慢让应用开发回归统一,分享导购这块拥有很强资源的Knewbi、KnewOne均已经完成A轮融资,它们定位的是智能硬件这个大的范畴,在新媒体/垂直网站领域有不少创业者,都做的不大,多数偏草根站,目前这块也有不少投资者在重点关注。

一、相关政策

1.10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专项的通知》

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可穿戴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制可规模商用的多类型可穿戴设备,重点支持研发低功耗的可穿戴设备系统设计技术、面向可穿戴设备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及新型传感技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终端的互联共享技术、可穿戴设备应用程序及配套的支撑系统技术,实现可穿戴设备产品产业化。

2.《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关于组织实施深圳市2014年度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计划、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提升计划的通知

3.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该联盟是由可穿戴计算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从事产品与服务的制造者、使用者、研究者、社会中介组织和管理机构自愿参加组成的创新合作组织,未来将在构建行业标准、开展企业交流、促进可穿戴项目落地方面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Skype: aismartchina@hotmail.com 510810191 aismartchina@hotmail.com

Wechat

13825242824